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教融合 >  正文
    与重庆沃诗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产教融合
    作者:     时间:2022-08-18    浏览量:

    (1)合作的主要单位

    产教合作的主要单位为: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沃诗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内蒙古沃诗金生态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2)合作主要目标

    合作各方共同建立以科技为引导、项目为抓手、市场为导向、资产为纽带、分配为杠杆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开展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合作、科技合作、人才互派交流及定向培养、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3)合作内容、模式、机制等

    合作各方将立足各自优势优质资源,在“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1)产学研合作基地

    双方合作共建“重庆交通大学(甲方)-重庆沃诗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乙方)“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2)人才培养合作

    i.学生培养合作。乙方每年按计划接收甲方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和实习实训;乙方每年向甲方公布招聘计划并到甲方举行现场招聘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甲方毕业生到乙方就业,甲方每年优先为乙方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毕业生。

    ii.人才交流合作。双方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多种形式(如借用、兼职、短期交换、挂职锻炼等)进行人才交流,甲方邀请乙方选派行业专家、中高层管理者,在甲方担任兼职教授、兼职教师,将行业一线技术带进校园、带进课堂。乙方接收甲方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或企业顶岗实践,共同打造满足甲方办学需求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iii.培训合作。乙方根据公司发展建设需要,提出人才(技术)培训计划,输送相关人员到甲方接受各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甲方负责组织实施,并承诺对乙方相关培训实施优惠政策。

    3)科技合作及成果转化

    i.纵向科技攻关合作。整合资源、发挥特色,抢抓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机遇,共同匹配科研经费和其它资源,在沙漠生态恢复、石漠化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积极谋划、联合申报国家与地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各类科技奖项。

    ii.横向服务和业务合作。在穿沙公路/铁路沿线生态防护、公路/铁路特长隧道开挖洞渣生态处治等领域开展项目对接与合作,整合重庆交通大学校属科技企业资源,联合开展设计、咨询、试验检测、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等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作,服务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可持续建设运维。

    iii.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合作。双方加强社会服务领域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面向行业、地方、企业及工程实际需求,联合推动“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的研发、初试、中试和产业化。

    4)合作机制

    i.双方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由双方高层领导组成,每年定期举办联席会议,根据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需求,协商和落实重大产学研合作议题。

    ii.双方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联合组建战略合作工作协调小组,具体落实合作项目实施。甲方联络部门为重庆交通大学产学研合作处,业务实施部门为土木工程学院,乙方对口联络部门是重庆沃诗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办。

    产学研合作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1)组织融合、团队交叉促进科研成果迅速生产力化

    学校与合作企业在组织上通过人员互派、互挂任职,学校研究团队与合作企业应用推广团队交叉融合,能够及时把学校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成果投入中试现场应用检验,同时及时地把工程现场发生的问题反馈到学校研究团队,对研究成果的及时修正改进起到促进迭代进化的作用,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升华途径,做到无缝衔接。

    (2)校企优势互补、各司其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完善融合

    学校的优势在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础和应用基础科研,企业的优势在于市场资源、应用场景丰富,应用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强,学校相关学科研究生到企业工地现场参与实践、实训,对学生独立科研能力、观察思考能力的实战培养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充实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可以架起校企合作的天然桥梁。企业的市场化能力和大量实际应用场景,对学校科研选题和深化、学科交叉融合起到很好的需求牵引和市场导向作用。校企优势互补、各司其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携手前进,有利于构建纵深完整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优势。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66号 邮政编码:400074
    联系电话:(023)62871808
    版权所有 ©重庆交通大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